零点看书>穿越重生>1640四海扬帆>第5章 梅登的巴达维亚游记

“我引吭高歌;

歌颂一位富商及他的财富;

他的货物和金银财宝数不胜数;

在因陀罗补罗他有无与伦比的财富;

他拥有1000名奴隶,有老有少;

他们来自爪哇和别处;

他的职位高比彭加瓦;

他正房偏房,妻妾无数。”

——sya’ir.bidasari

荷兰人带来了东南亚贸易的繁荣时代。在17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和日本人带来了亚洲过去难以想象的白银。而且此时欧洲人的实力还没有强大到控制全部的贸易,这让本地的商人和中国人迅速发家致富。

巴达维亚,就是这个贸易时代亚洲的中心。梅登长出一口气,踏上了荷兰人的土地。

荷兰人限制冒险号的船员上岸,只有售卖和采购物资的人员在得到批准后能在码头附近活动。梅登只好一个人进了巴达维亚城,找了一处旅馆住下。

总座安东尼.范.迪门很忙,暂时没空接见一个新起势力的使者。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梅登并不着急,他打算好好体会一下荷兰在亚洲的这座都城。荷兰人集中在巴达维亚堡,那里有整个东印度最高的政府机构。

巴达维亚城却是华人的。巴达维亚城有四座城门,分别是乌德勒支门、德尔夫特门、鹿特丹门和新门。城门外是景色宜人的农田。华人在巴达维亚繁衍生育,散居各处,他们在此勤奋地经商和贸易,获得了令所有人羡慕的成功。

巴达维亚在安东尼.范.迪门任上,进入了全盛期。城墙内外,大约有3万各族人口。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大城市的人口都远远超过巴达维亚城。便是邻近的万丹城,人口早就突破了10万,马打兰的都城人口更多,超过20万。

漫步在巴达维亚城中,杉树、椰子树和香蕉树在道路两侧排列成行,郁郁葱葱,给城市的居民提供了纳凉的树荫。

城中的居民却让梅登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活力,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人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荷兰人是赢家,这些跟着荷兰人异族在荷兰人的扩张中收获看来也不少。

雅加达河传流过巴达维亚城大部分街道,颇有环绕全城之感,河两岸集中了巴达维亚城大半的景点。雅加达河两岸有许多设计周详、布置雅洁的果园和游乐场,果园与游乐场都有平整的条石建成的围墙。

这些富饶而美丽的果园大多属于华人,他们在这里精耕细作。在这些水果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山竹、椰子和香蕉。

除了雅加达河,荷兰人还新修了几条运河。

比较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敢下河游泳。巴达维亚毕竟是座刚刚建立不久的城市,城市周围的河道上有许多鳄鱼出没。鳄鱼几乎成了巴达维亚城的一座标签动物。梅登晚上散步时,多次注意到鳄鱼听到人声就窜出树丛跃入河中。

梅登仔细观摩过一次村民对鳄鱼的围捕行动。梅登在美洲也见过当地的印第安人捕捉美洲鳄,用渔网捕捉鳄鱼是极为危险的事,他曾见过一个捉到鳄鱼的印第安人被鳄鱼咬掉双腿,死的十分凄惨。

这里的村民用的是另外的方法。他们在一条长绳上系住一只布满倒刺的双口铁钩,然后用细绳仔细地裹住钩端,据村民解释,这样包裹的铁钩受力便会松散挂住鳄鱼的身体。村民用一只狗作为诱饵,将铁钩捆在狗的肚子下面,再将狗放在木板上投入河中,然后将绳子系在树干上。狗吓坏和,在河中狂吠乱叫,一条大鳄鱼迅速游近,一口把狗吞下。鲜血迅速涌上河面,但铁钩大约也钩住了鳄鱼的喉咙。这条鳄鱼太大了,村民无法抓住鳄鱼。他们找附近的荷兰士兵借来重型火绳枪。梅登吃惊地看着荷兰士兵无所谓地将武器借给这些土著,在美洲他从未见过这种现象。村民用重型火绳枪连续集中挣扎中的鳄鱼,成功将其打残。鳄鱼的生命力实在太强了,最后还是拖上岸后,几个壮年用大木棒砸烂了鳄鱼的头部才将其打死。

经过一场精彩的搏斗,村民成功捕获了一条7米长的大鳄鱼。剖开鳄鱼的肚子,村民在它肚子里发现山羊和一个孩子的头颅。上帝啊,这真是一场悲剧。村民抬起鳄鱼的尸体,走向巴达维亚堡。拿回武器的荷兰士兵像梅登解释,总座阁下给村民开了击杀鳄鱼的赏格,村民这是抬去领赏了。

除了鳄鱼,巴达维亚城外几里远就有众多的老虎。梅登在与陈守序聊天中,听他提到过这种爪哇虎。这是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动物。金城周围也有不少老虎,据陈守序说那叫印支虎,与他家乡的中国虎基本是同一种类,体型比爪哇虎大了一圈。略小于孟加拉和鞑靼人那里的老虎。老虎是亚洲野兽的霸主,某种意义上,也是亚洲的象征。巴城的商铺上,经常能看到华人售卖的老虎饰品。

巴达维亚西面运河的河道上,有一座颇为壮观的中国式拱桥。即便在中国本土,这座拱桥都堪称精美的杰作。桥有21孔,通向远方的旷野。在巴达维亚周围,几乎看不到稻田,种植的全部是经济作物。

荷兰人把那片旷野叫做“加尔格菲加德。”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处决犯人的刑场,广场上竖立着一座绞刑架,一辆五马分尸的刑车和一根鞭柱。荷兰人在他们的东印度殖民实行了数种野蛮的刑罚,这些刑罚在欧洲是不被接受的,也是联合东印度公司长期被本土喷的槽点之一。刑场另一端的尽头还有一座小桥,桥边始终有一名站岗的士兵


状态提示:第5章 梅登的巴达维亚游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