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存狂人们来说,挑战各种极限环境是他们的最爱。并非常人口中所说的简单的“作死”,而是平常的琐碎已经很难对他们造成威胁,只要极限的环境才能给他们提供历练。
布凡当然也是如此,探洞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
曾经普鲁士留学的时候,他就没少跟人一起探访什么天坑之类的极限地形,比起那些至少数百米深的天坑,眼前的地下空腔显然完全没有可比性。
导链器咔咔哒哒的连续响动,锁链速降,快速而不乏稳定的降到坚实的有一层岩石地表,站稳脚跟,布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应急灯快速扫视周围的环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来自各个方向的反光,布凡对这个并没有感到奇怪——这里很明显属于石灰岩溶蚀地形,这种地形的特征除了各种石灰岩溶解又凝固形成的石锥、石笋、石乳之外,就是大量伴生形成的各种晶体,比如最常见的半透效果的方解石和石英,以及氟化物萤石、绿柱石之类,甚至有的时候还有各种金属矿石结晶,见的多了,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空腔内很是幽静,偶有一丝很遥远的风声和滴水的滴答声,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的动静,而这里的空气,甚至比上方的原人防工程内部还要清新,没有那么浓重的朽烂味儿,反而多了一些淡淡的硫磺味。
这里有通风的孔洞,而且更关键的是绝不会有蛇类,得出了这两个结论,布凡凝滞戒备的身形终于放松了下来,开始借助应急灯光扫视周围的一切细节。
这地下空腔并不是很大,整体呈现为一个稍有些扁的不规则橄榄型,“橄榄”的长径大概有四五十米,短径也有二三十米,从随处石莲石笋的地面到稍显圆滑的穹顶,绝不会超过二十米,而穹顶的最高点,恰巧就是被布凡凿了一个洞的人防工程地面塌陷处,很显然,这种构造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绝不会有塌方的危险!
布凡心中之前对塌陷的担心消失无踪,转而是对这种地方的探索兴趣大增。
很明显,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石灰岩洞窟。
不同于水量充沛的南方,北方的洞窟大多很干燥,地面上不会有苔藓之类的真菌,也很少会有蝙蝠之类的野生物种,而没有了这些,洞窟地面就不会形成腐殖层构成的土壤,从而也就不会形成南方洞窟那样的生态系统。
比起那种潮湿、多半有着难闻气味和各种虫子的南方洞窟,布凡显然更喜欢自己家乡的这种,这个意外发现的地下空间,未来的用途可说是不可限量——他可半点没有把这种地方作为公共旅游空间的念头。
旁顾四周,随处可见的是各种石灰岩伴生晶簇,应急灯光的照耀下,发射着炫丽的光芒。
布凡蹲下身,仔细观察了一下,很轻易就辨明了那是最常见的方解石,而不是什么瑰丽的宝石之类,再四处走走,发现除了他之前凿落的石块造成的几处晶体破碎之外,并没有哪里的晶簇有额外的破损,他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处还没有被人类光顾的地方。
“橄榄”空腔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几个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通往不同方向的通路,这些通路有的足有布凡弯腰通过,有的却仅有一个足球大小。
布凡逐次在各个能进入的通路口静听了一番,却并没有随意去试探——胆大有时候是无知的外衣,谨慎才是行走四方的最佳拐杖。
已经是后半夜了,白天还有事,他不能在这里停留太久,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准备并不充足。
不过,就这么下来一遭就空手回去,布凡心中总觉得有些不甘。
目光扫过随处可见的晶体反光,他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带点晶簇回去,送给家里老爹当作桌面摆设也不错,毕竟又是快要腊月了,春节并不久远。
因为常年锻炼身体,布凡的精力可谓充沛得很,心中念头一起,也不在意什么时间之类,径直在这还算开阔的溶洞里四处游走起来。
地面上簇生的方解石晶体不少,不过多半并不是很长,能有七八厘米长的,已经算是不错。这很平常,降水稀少的北方,地下水同样不够丰富,而地下水的稀少则直接影响了晶体成型的质量。
布凡想找一些特别点的,方解石的片层结构太容易破损了。
一米半高的石笋,没意思;直径两米的石莲,没法挖;三五个簇生的…哦,又是方解石,太平常了,而且很容易挖碎;淡黄色的细晶体,嗯,这个应该是水晶,不过太小了,不适合做桌面摆件……
转来转去,在一处地势稍高一点的石莲里面,布凡看到了一片有些不一样的东西。
这处石莲并不大,顶多半米直径,算是这个地底空腔里面比较小的。
在应急灯有些偏冷的光线下,石莲和周围的地面呈现着有些惨淡的灰白色,灰白色很均匀,可以证明石莲的成份是石灰岩居多,按照常理,石莲中间如果出现晶体,多半就是半透效果的方解石,顶多会有些透明石英。
但是,布凡看到的却是不同,里面是一圈规则簇生的晶体,晶体中央是一个多面棱晶体,这个形状并不稀奇,关键的是,簇生的晶体有些泛紫色,中央的多面棱晶却是很晶莹的金黄色,两种颜色放在一起,显得中间的黄色棱晶如同小太阳一般让人眩目。
泛紫色,紫水晶?金黄色,黄铁矿晶?
手边没有仪器,布凡并不能准确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