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自古红楼出才子>第905章 你来我往互不示弱的交战双方(第二更)

第905章

“但是大人,您应该很清楚陛下的脾气,我大辽吃了这么一次大亏,陛下定然不愿意议和,甚至有很大的可能性还会想着扳回一城。”身边的属下忍不住劝道。

“大人您这封奏折怕是递到了陛下那里,非但于是无补,反而还会影响到陛下对您的……”

“影响到又如何?”萧兀纳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若是再不撤军,我大辽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至少,老夫先给陛下提醒一声,总比为了陛下的脸面,看着我大辽虎贲继续白白送死的好。”

看到萧兀纳执意如此,几位属下也皆是无话可说,只能任由着萧兀纳这位固执的老头继续在那里奋笔疾书。

只是,令远在左厢神勇军司的萧兀纳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刻,原本由三千兵马镇守的三岔口,此刻上空已然升腾起了滚滚的浓烟。

三千兵马,早已经被杀得屁滚尿流四散而去,而那些民伕也同样四下散去。三岔口这座寨堡中的物资,能够拉走的就拉走,拉不走的,全都被宋军毫不讲道理的浇上了火油,堆上了易燃物付之一炬。

甚至就连三岔口那个简陋的码头,也被种师道所率领的骑兵给烧成了一堆无定河面的废墟。

种师道满脸焦灼的打量着天色,一面催促着麾下的兵马行动再快一些,再快一些,把所有的可以引燃的物资,都投入到那些正在越烧越旺的火堆之中。

当麾下的亲兵向种师道禀报已经过了午时之后,种师道决然的喝令全军撤离三岔口,不顾那些散落的大量物资,两万精锐铁骑,径直朝着西北方向的万井口而去。

而此刻,折可适还在催促着将士们继续赶路,他们距离着万井口尚有三十多里地,怕是得到入夜时分,才能够抵达。

萧慎没有想到,之前一直都处于守势的宋军,居然会在今日跟打了鸡血似的,主动向自己的大营发起了进攻。

这样突如其来的举动,的确让辽夏联军有些措手不及,但好在反应过来之后,稳住了防线,而宋军的进攻,几乎持续了一个上午,这才缓缓退去。

宋军突然的举动,亦让萧慎意识到了,自己的大军虽然数量要远胜于对面的宋军,但是,自己的背后,却还有一只实力强劲的宋军在虎视眈眈。

随着耶律津平在宥州城下的溃败,似乎预示着自己,稍有不慎,这只实力雄厚的大军,就很有可能会成为瓮中之鳖。

为此,萧慎决定再一次增派援军,汇合了耶律津平麾下的兵马之后,总数达到了十万之众的辽夏联军再一次朝着宥州城步步进逼而去。

至于他,则统帅大军主力,继续与苏东坡所率领的宋军在此地僵持。而这个时候,他连续给大辽天子耶律洪基去了两封奏折。

一封自然是弹劾耶律津平损兵折将的,而另外一封,则是求援奏折……

#####

“咱们现如今,经耶律津平一败,兵力已经不再占据优势,若是想要取得胜绩,唯有请陛下大力支援兵马辎重。”萧慎心情不是太好的与诸将在中军大帐之内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一干将领也都深以为然地连连颔首,原本,还以为大宋陕西路的军队,战斗力必然会如同大家印象中的那般懦弱,除了擅长于守城之外,野战必败。

所以,这才是萧慎决定大举南下的原因,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苏东坡这个根本不通军略的文人宰相,居然率领着十数万宋军,生生将大辽虎贲,拦阻在了乌延古城一线。

没有想到,今天宋军居然反过来主动进攻,如此举动,萧慎终究也是领兵之人,很快意识到了辽夏联军现如今潜藏的危机已然迫在眉睫。

一干将军们除了认同萧慎的策略之外,也别无他法,毕竟现在哪怕是有西夏相助,可问题是现如今的西夏,简直弱得一逼。

而今,大宋秦风路的援军正在向着西寿保泰军司与静塞军司进逼,连番败北的西夏,自己的兵力连守备都嫌不足,根本就不敢再从西部抽调一兵一卒过来增援。

至于东边,银州一失,龙州陷于宋军身后,几乎被包成了肉馅,仁多宗保想要援救,可是东部的夏军,多数已经在联军之中,又哪里还有多余的兵马给他?

之前,看似实力雄厚的辽夏联军,仿佛一转眼之间,感觉处处漏洞,到处都有问题了……

“说来说去,唉,都是殿下不知便通,明明那宥州拿不下,以偏守困住宥州,大军直接南下,怕是早就取了乌延古城,拿下了洪州,又岂会如今日一般,让我们进退失据。”

一位将军的这话,倒真是说出了在场诸位的心声,至于当时,为何大家都没有提出这个建议,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谁还会理会。

此事,又有官员起身相告,大军之中的粮草,已经剩得不多,最多也就只能支应八天的了。

“怎么回事?”萧慎不禁双眉一拢,目光落在了旁边的颇超信德身上。“照理说,尚余十日粮草之时,下一批粮草辎重就应该抵达,为何此番会如此之慢。”

看到萧慎满脸据傲的询问,颇超信德的心里边颇不舒服,但是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低声下气地答道。“之前下官便已经派人去催了,想来因为这几日雨多,所以行程稍有耽搁。”

“不论如何,本帅再给你三天的时间,三天之内,本帅要看到粮草辎重抵达大营,时间如此优容,颇超大人应该不会觉得难为吧?”萧慎抚了抚眉头,


状态提示:第905章 你来我往互不示弱的交战双方(第二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