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圣贤,他们所凭借做成大事的因素,后来往往成为给他带来灾难的因素,而后来给他带来灾难的因素,正是他先前凭借做成大事的因素啊。所以你的悲剧,不是你一个人的悲剧。像这样的话,又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
所以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认清时代潮流形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这一日,晁错与晁补之促膝长谈,连晚饭都没有吃。
不过大部分是晁补之再说,晁错再听,两人时而辩解一番,争论的面红耳赤,时而相视一笑,眼中激·情四·射。
他们仿佛已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东方一缕曙光升起,几声鸡鸣响起,两人方才知晓已经五更天了。
晁错歉意的笑道:“叔父千里跋涉,舟车劳顿,没想到到了我这里又没能歇息,还秉烛夜谈,真是我的罪过。”
“不妨事,还是你之事重,否则不仅我们歇息不了,有人更是歇息不了。”晁补之打了一个哈欠笑道。
听到这话,窗外人影晃动,晁错看到一个步履蹒跚,但又十分轻快地背影离去。
晁错的眼神有些湿润,思及刚才自己差点伤了老父的心,不由痛呼道:“晁错大缪矣!”
晁补之道:“现在岂是做小女儿态之时?你速速上朝,并且依计行事。”
“诺。”晁错擦了擦眼角,拱手说道。
晁错走后不久,晁补之急忙起身揉了揉自己有些发麻、疼痛的双腿。
晁补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适应古代的生活,但是唯有一样适应不了,那就是跪坐。
此时双目布满血丝的晁父走了进来,神色有些轻松的说道:“这一次还是多亏补之了,否则我这孽子一意孤行,唉!!”
“大兄这说的什么话,他也是我的侄儿,一笔写不出两个晁字。”晁补之笑着说道:“只是这样一来,不知是成全了他,还是害了他。”
“算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先解决眼前的危机再说吧!”
晁父与晁补之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看到晁补之的神情有些疲惫,晁父就不再说话,而是让人领着他前去准备好的房间休息。
晁补之走入房间之中,先是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而后思量道,终于迈开了第一步,说服成功了晁错,只是不知道的是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叮咚,恭喜宿主完成说服晁错的任务,任务评价:完美,可自由选取以下三种奖励,一是奖励汉史精通;二是奖励舌辨之术;三是奖励增强出谋划策、思维谋划能力。”
晁补之思前想后,感觉到现在自己的口才还可以,而且也曾读过《史记》,所以他直接选择了第三种奖励。
然后晁补之就感觉到自己的眼皮越来越沉重,于是躺在床上合衣而睡。
晁补之美美的睡了一觉,直到中午他才醒来。
醒来后,自有下人为他收拾一切,虽有美婢在侧,但是晁补之一心都在帮助晁错解决生死危机之上,也就没有心情调戏。
吃过晁府中下人为他准备的吃食,又同晁父唠了一会儿,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思考如何替晁错增加砝码。
突然他的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办法。
晁补之拿起毛笔开始细细的思量,准备写一本小说,以求从引导汉朝民众的舆论。
西汉的政·治·家虽然在行事手段上特别的腹黑,为了击败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有一点那是肯定的,那就是十分的好名,这是古今中外人的通病,当然了像李林甫、蔡京、秦桧、严嵩那些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要脸的。
虽然不排除其中有秉性正直的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喜欢刷名望之人,因为这是一种隐形的财富,更是在古代一种另类的自我保护。
所以晁补之现在想到的就是剑走偏锋,因为历史之上清君侧发生了有四次,所以他想将其中的一次改变成一部小说,用以警示景帝等人。
第一次乃是著名的清君侧就是吴楚七国之乱,最后以晁错被诛,周亚夫、窦婴等戡乱平定万世之功而结束。
第二次乃是是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三次乃是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后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属地太原。
至正二十五年,皇太子领军进攻京师,孛罗贴木儿战败,被元顺帝密遣人刺杀。
第四次乃是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
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这也是唯一次以一隅而敌中·央·正·统·王朝的成功案例。
但是晁补之思来想去,感觉都不太合适,第一次就不说了,二三次都是以番族进行的,不太合适,而第四次倒没什么大问题,只是··似乎··立场有些问题,那是因为他清君侧成功了!
若是改变结局写建文帝杀掉“齐泰、黄子澄”两人,最后平叛成功,那么岂不是间接地承认杀掉晁错也是可以吗?
毕竟晁错比不上江山社稷,这就有违晁补之的本意。
若是写朱棣靖难成功,那···吴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