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穿越重生>大唐风云三百年>第六章【隋文帝的盖棺定论】

接下来的这段文字可能比较乏味,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看,可又不能不写。就好像参加追悼会的时候,上面的人念悼词念得声泪俱下,下面的人大都一片漠然,甚至有的人早已不耐烦了。可是开追悼会没有悼词也不像话,只能委屈一下大家了,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不看,我今天会多更新一章,尽可能解除大家的枯燥乏味。

隋文帝死了——他的谥号是文皇帝,直到这时候,我们才能够称呼他为隋文帝。

关于隋文帝杨坚的死因,在他死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他是正常死亡,也有人认为他是非正常死亡,就是说被他儿子杨广所害。

认为杨坚是正常死亡的一方,我姑且称他们为正方,而另一方我们就称之为反方。

正方辩手认为:杨坚正常死亡的记载源于唐朝所修的官方史书《隋书》,上面明明白白地记载了隋帝杨坚是因病重崩于大宝殿。这是距离杨坚死亡时间最近的史书记载,而且是后朝官方记载,是非常可信的。

反方辩手则认为:杨坚非正常死亡的记载源于宋朝《资治通鉴》等书,虽然距离杨坚死亡时间较远,可我们不能只看历史的表面,而应该通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去看事件的本质。《资治通鉴》的记载绝不是空穴来风。

正方辩手认为:《隋书》是由唐朝名臣魏征主持编修的史书,参与修书的还有于志宁、颜师古、许敬宗等人,都是一代名家巨匠。特别是魏征,那是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闻名后世的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所以他主持修编的史书一定的公正客观,可信度极高的史书。

反方辩手认为:唐朝早期的历史被认为篡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唐史可以篡改,那么隋史当然也可以改。《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大文豪司马光主编的著作,可信度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司马光距离隋唐较远,更加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而不必有所顾忌而回避史实。

正方辩手反驳:如果隋文帝杨坚是被他的儿子杨广所谋害,为什么唐朝起兵时不对这个事实加以利用,大肆渲染,反而要刻意回避这个事实,在《隋书》之中为杨广掩饰?而且既然杨广弑父是真的,他一定会消毁所有证据,不让世人和后世人看到,那么三百多年后的司马光老先生又是从哪里得到的证据呢?

反方辩手反驳:所谓无风不起浪,既然后世有许多人这样说,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司马光老先生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他和杨广非亲非故,无冤无仇,他犯不上去无缘无故地去污蔑一个已经死去了好几百年的人。他一定是对当时的事情有足够的证据才敢于这么记载的,如果他是一个没原则、没底线、信口胡说的人,那么他的那个团体也都是不可信的,那么他的著作还有什么可信?可是一千多年来他的著作怎么能够为后人所景仰、所认可?至于他采用的证据是什么,因为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可是我们无从考证司马光的史料来源并不能代表着司马光他们当时无从考证隋文帝杨坚的死因。

…………

对于以上问题,我也抱着极其认真的态度仔细地考虑过,我们很难说他们谁是错的,毕竟我们距离他们那个时候太远了,所能依据是史料还都是他们所论述的,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以下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结论,不代表任何团体和组织。

其实正方选手认为《隋书》上说隋文帝是正常死亡一说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隋书》的《帝纪二高祖》上虽然说隋帝是正常死亡,可是在《隋书》的《后妃传》中关于的宣华夫人的记载中也曾记述了隋太子杨广调戏宣华夫人以及杨坚为此大怒的事情,接着是张衡出马,赶出了侍奉隋文帝的全部人员,不久就传出了隋文帝驾崩的消息。《隋书》上虽然没有明说隋文帝就是被张衡谋杀,可是这几乎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刚刚还是大呼小叫,可以召见大臣,处理许多事物(要召回原太子杨勇)的一个人,早不死,玩不死,偏偏就在被人隔离之后的一小会儿就死去了。这种情况下你要说隋文帝不是被人所谋害才是非常不正常的。而且请看太子杨广的表现:当晚,容华夫人和宣华夫人就被太子杨广蒸之。并且在他登上帝位之后还公然把两个夫人纳入到自己的后宫里成为了自己的妃子,杨广之心,可谓路人皆知了。司马光老先生依据《隋书》里的记述转载到自己的著作中,这是一个学者和史学家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尊重历史原有史料,认真分析甄别,最后下的定论。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可是作为一个后辈晚生,不能毫无道理的批评这些先人,我们得到的史料远不如他们那个时代的多,不能觉得我们是认真的,就把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都扣上不认真,不负责的大帽子。

有人又要反问了,既然隋文帝是被太子杨广同志所谋害的,为什么《隋书》的《帝纪高祖》之中还要记述他为正常死亡呢?

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隋帝被杀之时,当时知道的人毕竟非常的少,也就限于杨广、杨素和张衡几个人,而且他们在保密工作的时候一定也消毁了所有隋帝被弑杀的证据,包括人证和物证,所以这一事件才会变得云遮雾罩、扑朔迷离。于是在隋朝所能提供的史料中隋帝杨坚就变


状态提示:第六章【隋文帝的盖棺定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