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宋翔>南渡诸将群像1
是吴玠及其部将的功劳。单论对宋金战局的影响,估计吴玠要在南渡诸将中居首位了。

史书上说吴玠两大缺点,一是好色,在四川搜罗了不少美女;二是为人倨傲,和同事关系处不好,老上司曲端被他害死,同僚王彦、郭浩等因与他不合而被调走。晚年更喜食金丹,最后终因服食金丹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被金丹害死的又一牛人(当然,也不排除金人奸细买通方士下毒的可能)。

辉煌时刻:

金兵来攻,玠击败之,撒离喝惧而泣,金军中目为“啼哭郎君”。

玠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吴璘

有一个名人哥哥有时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凭借哥哥吴玠的声名,吴璘得以在西军中迅速崛起;但当他取得了不亚于甚至超过其兄的功绩时,却依然无法摆脱兄长的阴影。人们在谈到吴氏兄弟时,总是先说吴玠,再说吴璘(本文也不能免俗……)。

吴璘早年一直跟着哥哥在西军中打拼,吴玠在绍兴初年两次大败金兵(箭筈关、和尚原),吴璘都出力甚多,后来的仙人关之战更是居功至尾。吴玠去世以后,朝廷用文臣胡世将为川陕军区司令,胡不懂军事,于是将行军打仗之事尽委于诸将,吴璘凭借其战绩、资历以及与吴玠的关系,逐渐成为川口诸军的实际指挥官。

金人败盟之后,老对手撒离喝又犯川口,但很快就被吴璘击退。此时的陕军已经今非昔比,很快转入反攻,连续在野战中大败金兵,并攻城略地,收复扶风、秦州等地,正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朝廷与金人议和,吴璘被迫撤兵。

绍兴十二年宋金议和以后,吴璘所部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无仗可打,但并没有因此放松了训练。等到完颜亮败盟,吴璘以六十高龄仍然亲自上阵督战,与金兵大战数阵,但此时陕军因为南宋朝廷长期奉行的投降政策,战斗力已有所下降,德顺之战先胜后败,伤亡不小,最终结果是互有胜负,打了个平手。

宋金再度议和之后,吴璘知道自己保卫川口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遂转而致力于内政建设,在汉中修堰溉田,最终病死任上。

吴璘在几十年的战斗生涯中,将其兄以步克骑的战术发扬光大,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叠阵”(有点类似著名的瑞士步兵方阵),针对宋金两军的特点总结了“四长四短”的战术思想,著有《兵法》二篇(可惜这些宝贵经验似乎没有流传到明朝)。镇守川口二十余年,论威名虽然不如吴玠,但实际战绩上却超过其兄。

在对待朝廷的态度上,吴璘与岳、韩等强硬派有很大区别,属于典型的“老实孩子”,对朝廷的命令基本上是毫不犹豫的加以执行,德顺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连部将都认为对朝廷并不很坚决的撤退命令应该“灵活”对待,但吴璘还是老实退兵了,最终导致被金兵追击损失惨重。

可能有人会说吴璘过于谨慎,但作为掌握重兵的高级将领,身处一个文官掌权的时代,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很重要的。吴璘能够成为南渡诸将中为数不多长寿并能保全晚节的人,他的处事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辉煌时刻:

璘驻兵大虫岭,撒离喝自登西平原觇之,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此难与争。”乃引去

璘自将至城下,守陴者闻呼“相公来”,观望咨嗟,矢不忍发。

金人侵岷州,璘提兵至祁山,金人闻之,退师,遣使来告曰:“两国已讲和矣。”

刘锜

刘锜乃高干子弟出身,这在南宋初期名将中是比较罕见的(与他背景相似刘光世则是一大庸将)。其父刘仲武是西军的元老,位居节度使的高位。刘锜幼年即随父作战,善射。赵构继位后,把他又派回陕西,历任知州,经略使。他对西夏战绩甚好,但因资历较浅,不为西军一些老将所服。富平之战宋军惨败(此战刘锜也参与了,表现还算不错),之后叛乱四起,金人入陕,刘锜也丢了环、渭二州,被降职。后来参与仙人关大战,有功,得以复职。绍兴五年,刘锜受命率五千精兵赴临安,自此归属江淮战区。

刘锜毕竟是高干出身,在皇帝身边混的更爽一些。离开四川只一年,机会就来了。王彦的八字军与解潜军械斗,两人都被解职,所部划归刘锜指挥,自此刘锜独立建军,并拥有了八字军这支精锐部队。绍兴十年议和,金归还河南之地,刘锜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率部开拔汴梁。走到顺昌的时候,得到了金人破盟的消息。刘锜率所部两万拒守顺昌,大破十数万金兵,连兀术所部的精锐部队也被打败,自此一战成名(其影响力甚至延续到几十年后完颜亮征宋)。

一年后,兀术再次南犯,刘锜军与张俊的淮西军合作,又在柘皋大败金兵(此战张俊没有亲自参加,主要是他的部将杨沂中、王德打的)。之后救援濠州,张俊不听刘锜劝阻,结果中伏惨败。此战刘锜虽然再次表现优异,但因资历尚浅,因此遭到诸将的嫉妒,加上他为人正直,曾诛杀张俊部下趁火打劫的士兵,更得罪了上司。张俊回朝后说了刘锜大堆坏话,朝廷看和议已成,留着刘锜这样的刺头也没什么用,一纸诏书把他赶出现役,下放到荆南当地方官去了。

刘锜在荆南还算比较老实,搞内政也搞得不错,朝廷对他的态度也逐渐改观,慢慢又恢复了


状态提示:南渡诸将群像1--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