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仙侠修真>逆流伐清>第一百二十九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

法国是三分之一,英国是四分之一,朱永兴选定了这两个国家,也是存着竞争的心思。谁出的力大,谁就多得好处,两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会好好表现。另一方面,英法两国在亚洲的势力还不算太大,合作起来也少了些顾虑。而且贸易份额是按目前的商品量,一年一定,日后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会因为走私而增加数量,却与英法没有关系了。

而两个造船厂分别与英法合作,朱永兴也是担心他们技术藏私。从当时世界上海军的吨位、船型、战术和火力来看,欧洲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荷兰,海军已拥有百余艘大型战舰,每艘战舰上的火炮都在四十门以上。而英国,则开始采用战列线战术,并将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大胆使用。

以海制陆,处处牵制,使清军不能集中全力来进攻西南。朱永兴的这一想法在满清实施沿海迁界后,更加的确实和坚定。广阔的海岸线,防不胜防;长江水道,分隔南北。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既可两栖登陆,攻城拔寨,还可沿江列阵,控扼江淮以绝南北粮道。

漕运,之前或许不是清廷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大动脉。但禁海之后,却成为清廷的一个致命弱点。

因为明承元之故,以海运为主,河、陆兼运为辅。一由江入海,经直沽口至通州,或径往辽东;一由江入淮、黄河,自阳武县陆运至卫辉府,再由卫河运至蓟州(今河北蓟县)。而清廷放弃了海运,漕运再受到威胁的话,清廷便只能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持漕运。

历史上,漕运的最终衰败,也正是因为这个致命的弱点。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不惜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成为整个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之后由此引发的战事极其惨烈,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朱永兴不是没考虑过现在就动手的可能性,但权衡再三,觉得郑军不出动配合的话。光凭南海舰队和十三家的水师,成功的机会不大。既然时机还不成熟,朱永兴也就只能忍耐,他担心轻举妄动的话。反倒使清廷有了防备,收不到突然发动时的效果。

当然,既然有了这个设想,朱永兴便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加强南海舰队的实力,另一方面。他也给十三家下了谕令,让十三家建造船只,训练水兵。

但在打通与十三家的运输通道之前,得不到财政的资金拔付,得不到武器装备的补充。人力、财力都有限的十三家想大幅度地扩充水师,显然不太可能。也就是说,目前朱永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南海舰队身上。

虽然说截断漕运未必便能将清朝一举击败,但攻敌所必救,也是暗合兵法之道的谋略。

目前,英、荷海军已经有了对舰船分类的粗略标准:一级舰为三层炮甲板,火炮九十至九十八门,定员七百五十人左右,排水量两千吨以上;二级舰为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六十四至八十门,定员五六百人左右,排水量一千三百至两千吨;sān_jí舰——两层炮甲板,火炮五十至五十六门,定员三百五十人左右,排水量一千吨以上。其中二级舰是英荷两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朱永兴聘请了一些英国海军教官,又有些不爽地发现南海舰队中只有三艘军舰勉强算得上是sān_jí,其余的都应该归为护卫舰、巡航舰和单桅纵帆船(sloop)。

海上与列强争雄的时代还遥远得很哪,朱永兴暗自慨叹,只能无奈地将注意力先转向国内战场,这也和与詹姆斯的会谈很有关系。

“四艘sān_jí舰,嗯,可以。”朱永兴把第一个战略目标定在了摧毁清军的广东水师,郑家不积极配合,他便要用雇佣军了,“登陆是我军的事情,贵国的军舰只负责海上作战,以及按我军所派的人员的指示,炮击陆上目标即可。”

“如您所愿!”詹姆斯答应得痛快,期盼的目光望着朱永兴。

贪婪的英国佬!朱永兴暗自骂了一句,手指在地图上划动,牵引着詹姆斯的视线,最后犹犹豫豫地停在了婆罗群岛。半晌,朱永兴用手一拍,下了决心,将明军占领的其中一个小岛让给英国佬。

“另外——”朱永兴拉长了声音,说道:“在皇明帝国所控制的港口,贵国的商船都可以停靠,进行修理和补充。”

“所有的?”詹姆斯眼睛发亮了,这岂不是说随着皇明帝国的节节胜利,英国商人将得到更多的补给停靠港口,这个预期的利益还真是巨大。

“如果贵我两国达成协议的话,如果我国商船也享受同样权利的话——”朱永兴似笑非笑地看着詹姆斯。

“当然,这个——”詹姆斯有些尴尬,毕竟这超出了他的授权范围,他还要回东印度公司进行汇报商议,“这个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能成功地兴复华夏,重新屹立起来的皇明将是一个开放的国度,闭关锁国、禁海封港将是只在历史书上才能出现的字眼。皇明的港口也将不会拒绝所有非敌对国家的商船,朱永兴很狡黠地利用了詹姆斯的固有观念,实际上,这个承诺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而英国目前在亚洲的势力还很小,虽然有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但英国的地位并不巩固,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九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