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在秦国是举足轻重的家族。林青,一家之主,秦国大将军,曾陪伴秦熙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秦熙王更是有:寡人与林卿可谓是千古一帝、千古一臣。回顾往昔,林家为了秦国,林青为了秦熙王几乎是呕心沥血。
秦熙王八年,林青带领军队北出阳关,痛击西鲜卑。祁连山下,大败西鲜卑王,以十万骑消灭西鲜卑四十万骑,创造秦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胜利,西北的外族基本被消灭。林青,虽功高震主,但深得秦熙王的信任。林家更是忠心耿耿,辅助秦熙王。
秦熙王十年,秦国经过两年的休整,消化吸收了西鲜卑祁连山下的广袤牧场及壮马,武装十万骑兵,出潼关,与羌胡在潼关外决一死战。此战大胜,秦军乘势收复长安。长安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攻城战之后,在损失五万林家军之后,林青长子-林穆城战死沙场之后,终于将羌胡赶出萧关。
秦熙王与林青可谓是情同手足。林家一共三子,且幼子年幼,林穆城的战死让林家军痛失一臂,更让林青白发人送黑发人。秦熙王也将林穆城视如己出,林穆城的死让其仰天长叹,后悔之意溢于言表。作为一代明君,秦熙王深知,林家为秦国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战死一位林家将军,对于秦国都是一次重大打击。此次残胜,将士众志成城,攻下长安,收复此城,让秦国腹地和羌胡之间有了一个巨大的缓冲区,不能说彻底解决了北患,但至少二十年内羌胡不敢南进,但是林穆城的战死重重打击了林青,林家军的下一代,甚至是秦国的下一代。代价大到秦熙王后悔。林青虽痛失长子,但战士马革裹尸的道理岂会不知。灾难没有打垮一个老将,他亲自带回林穆城的衣冠及五万铁骑的尸体。艰苦的攻城战根本找不到林穆城的尸首。林青清楚,自己的儿子是儿子,五万铁骑也是别人的儿子。战争虽胜,但是残胜导致的是国库空虚,人口锐减。林青在回到秦都之日,长跪不起,向全军战死士兵拜叩。秦熙王知道林青不仅是在为自己长跪,也是在为秦国长跪。两人惺惺相惜,秦熙王下诏将自己正在修建的陵寝让出,安葬林穆城的衣冠及五万铁骑的亡灵。这是古代帝王的第一次。
史称,林青请命,让次子林穆关坚守长安,自己则再次披挂出征,准备一举消灭北患。
林青请命道:北出萧关战鲜卑,将臣愿为秦国百年社稷请命出征。
秦熙王回:此战艰苦,林家劳苦功高;命林穆关为镇远大将军,镇守长安;命林泉(林青之弟)为西北大将军镇守潼关,控制住祁连山北侧,防止西鲜卑死灰复燃;拜林青为右相、镇远王(秦国第一个异姓王)。这意味着秦熙王否决了林青亲自出征的计划,从而保住秦国的大将军,以防有任何不测。
众将士下葬之日,林青扶着秦熙王,亲自主持下葬仪式。当日,林青问:陛下,林青请命北征,陛下何以不同意?如果是保护老臣,陛下不必如此,为了陛下,为了秦国,林青愿…。
秦熙王摇摇头:爱卿,为秦国,为寡人,你更应该惜命。北有外族,南有楚国。爱卿你若战死,北患或许可除,但楚国更可能乘虚而入。寡人不能冒此大险。
林青又何尝想不到,再次请命:老臣愿收复汉中河谷。楚国占汉中,对秦国确实是巨患。
秦熙王不愧是千古一帝,道:汉中固然重要,但绝非一日之功。秦国在寡人的治理下,十年之内基本消灭北患,寡人也算是千古一帝。如今寡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休养生息、巩固实力、培养后人。林家军对于秦国乃是栋梁,寡人和你皆有责任创造一个属于秦国的更加强大的林家军,你留在寡人身边,一是震慑南楚,二是培养林家军。寡人待林穆城如子,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留下了巨大空缺,寡人需要你培养更多的将军,你可懂?
林青道:诺。老臣领命。
两个秦国老人,惺惺相惜,为了秦国的未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后五年,秦国国富民强。秦熙王主政,提拔司马程仲,左相鲍斯。大力发展农耕,修建水利,治理水患。林青不顾已是古稀之年,每日操练士兵,发展军队,提拔将士,同时培养了幼子(林穆隘)、左将军(史建瑭)、右将军(高思继)等。历史给予秦国的机遇期终于是到头了。
秦熙王十五年,楚武王三年,楚武王顺利登基称帝已经过去三个年头。其父楚泽王也是一代明君,励精图治,为楚武王留下了一个空前强盛的楚国。楚武王经过三年的稳定期,决定西出汉中力图切割强秦。
如果说秦国有林家这样忠心耿耿的将臣,那么楚国也自然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将臣。那便是楚国位高权重的外戚—刘氏一族。刘氏一族族长—刘知远乃是当今楚武王的国丈,楚国皇后之父,更位居楚国的抚远大将军。岳父帮女婿做事能不尽心吗?就在这一年,楚武王令刘知远亲自出征,从汉中出发,西伐秦国。
秦国在长安之战后的五年中,一直暗中准备着与楚国的一战。秦熙王立即命镇远王林青领兵出征。汉中河谷一马平川之地,楚国的轻骑兵遇到秦国的重骑兵本身就不占优势,外加秦国此时众志成城,楚国在第一次交锋的时候,便知道自己是遇到硬骨头了。
刘知远虽为名将,但是由于楚国的朝野一直认为秦国的重兵应该在长安抵御羌胡,过于轻敌,后方的支援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