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点东西张沁儿家还是有的,而晗生权当是在练字,将背诵过的春联一一都默写出来,时而即兴写出几联自己想出来的。
除了打扫贴春联忙,村里还办了两场婚事,年前是极好的日子,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富足村这么多人口,办一两次婚事也是正常的,若是张贞娘的亲事没有告吹的话,估计就会选在这几日办了。
日子匆匆,转眼便是大年三十了,一大早,晗生就拉着驴车去了县城接张志仁他们回来,顺便还要再买一些菜蔬,大年三十的早上集市还有菜蔬卖,过了中午想买都是买不到了,直到初六开门大吉之后,各家商铺才会重新打开店门,做起生意来,而有些讲究的,会直到元宵之后才开业。
这个年过的异常的丰盛,为了显示孝心,张志仁带着全家去张家老宅拜年的时候,就准备了一大堆的东西,有两只公鸡、一两银子、一匹布还有二十只鸡蛋以及一些点心等等,看上去十分的不错,连氏见了之后,脸上也难得的露出笑容,并且还大方的给张沁儿他们都发了一个红包,用手指捏着厚度就能够猜测到里面装着二文钱。
也不稀罕什么红包,不过有的话也讨了个吉祥罢了,张志礼也送了差不多的礼物,年底东家给了一个大红包,加上他以往挖的药材以及偶尔出的私诊也多少攒了一些钱。
热热闹闹的过了一个年,整个富足村的气氛都格外的浓烈,这日子也算一年过的比一年好,欢快的日子总是过的格外的快,转眼就到了元宵节了。
元宵节的时候,县城里是会有灯会看的,格外的热闹,老早张乐儿就喊着要去看灯会了,因为两家日子过的好了,以往又没有去县城这种地方看过灯会,所以张志仁和张志礼商量之后,就同意了。
因为马车位置不到,杨氏和冯氏都不肯去,就让张志仁他们带着几个孩子去,傍晚的时候,吃过晚饭,几个人就架着驴车朝县城走去,而整个村里不只是他们家去县城看灯会,但凡家里有牛车的都赶着牛车朝县城走去了,田老头自然也让儿子们赶车带媳妇孙子们去县城看灯会,和张沁儿他们恰好是一同前去的,一路上一前一后,偶尔说上几句闲话。
待进了县城的大门,就看到里面处处张灯结彩,此时天色没有全黑,街道上的人还不算太多,但是也有不少摊贩已经占了位置,各自把自己的商品摆了出来。
张沁儿这才忽然想到自从上次见过郑成凯之后,几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并且很有可能还没有回来,因为田老二也大过年的没有回来过。
街道上的店铺大多已经开了,此时热闹非凡,路过锦绣绸缎庄时,张沁儿就看到元绣娘正笑吟吟的和一位穿着淡话,身边还站着一个穿着青色衣裳的妇人。
“元婶子,新年好。”张沁儿笑吟吟的和她打着招呼,清脆的嗓音引来旁人的侧目。
元绣娘抬眼看到她,也笑着回了一句:“你也新年好,过来看灯会吗?”
“是啊!听说县城可热闹着呢,特意过来看看的。”张沁儿回答着,又看了一眼的小姐,说:“元婶子,我先走了,不打扰了。”
元绣娘含笑点了点头,想了想,又说:“你去临江楼占一个位置吧,在那里看最好了,另外江中风景也不错。”
张沁儿去过临江楼一次,自然知道那里的位置不错,也是整个临川县最繁华的地方,于是忙点了点头,谢过元绣娘的好意。
元绣娘看着张沁儿远去,这才继续招待买东西的顾客。
想来也知道临江楼位置不好占,大家就一齐快步走去,只有张志仁有些迟疑的说:“临江楼的位置应该不便宜的。”
张沁儿掩嘴笑着,家中的钱财并没有告诉张志仁,所以他才这般迟疑,不只是张志仁,张志礼在县城待了这么久,自然知道临江楼是高消费的地方,就有些担心。
张沁儿摇了摇头,说:“爹,别想这些,难得出门看灯会呢,只要高高兴兴的,什么都好。”
她这次带了五十两银子,不管怎么消费,在这临川县那也是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