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替汉>第六十章 东部

孙翊在回到吴县后,并没有在群臣面前表态是否要北进,就连山越一事的后续处理,包括本来他十分上心的庞统投效一事他都没有提及。

在回到吴县的当天,他只是好好抚慰了群臣一番,便回到了吴侯府中。

群臣虽然十分关心北进一事,但见孙翊暂时无意处理此事,便也按捺下心中的急切。

孙翊是君,他们是臣,孙翊对北进一事不表态,他们这些做臣子也不能太过积极了。

他们虽然有私心,但本意还是为江东的未来考虑的,如果急切太甚反而会适得其反,要是引起孙翊的反感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些臣子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孙翊的反感了。

孙翊心中是反对此刻北进的,但孙翊目前对吴县的这股奏请北进的浪潮,还没有一种稳妥的解决办法。

孙翊打算扶植新兴的政治势力来制衡淮泗集团,但这也是将来的事了。

现在急需面对的事是,他要如何处理这股汹涌的奏请北进浪潮。

孙翊不是没办法,他可以动用他目前在江东的无上权威,力排众议,将这股浪潮一脚踢进江东这片汪洋大海里。

孙翊还可以私下寻张昭、秦松、陈端等重臣说明他的心意,让这些重臣放弃北进主张,没有了这些重臣的打头,这股浪潮迟早会慢慢的隐藏不见。

前为权用,后为谋用,孙翊可以权谋并用,将这股浪潮给压制下来。

谷利甚至还建议过挑几个领头的大臣,将他们下狱治罪,以儆效尤,从而遏制这股浪潮。

但这个办法被孙翊断然否决。

这次事件中领头的几个大臣是张昭、秦松等人,他们劳苦功高,恩望深重,孙翊继位以来兢兢业业,尽心辅弼孙翊。

于公于私,孙翊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一这样做了,顷刻间就会寒了大部分臣子的心。

这不是臣子们自己甘愿为奴才的满清时期。

而且孙翊拿什么理由将他们治罪?

这些臣子奏请孙翊起兵北进虽然是有私心,但是他们大的出发点还是江东的未来考虑,这才是他们这次奏请北进的主要原因。

他们本来就有议事建议之权,而且出发点还是以公为本。

当然了,孙翊要是想的话,罪名都会有的。

只是一旦这么做了,就肯定会形成一场大的政治风波,甚至会引发一场党争。

最后的结果就是淮泗集团遭受重创,江东士族势力开始抬头,孙翊想扶植江东士族,但他只是想江东士族制衡淮泗集团,可没想他们坐大。

党争那种东西,比山越的危害还大,孙翊是不会这么没远见的。

要是孙权在位,他站在孙翊的立场上的话,就会这么做,他本身就是一个权谋大家。

而孙翊不是不懂权谋,只是有些事不能单单依仗权谋行事。

孙翊不想这么做,因为这股浪潮奏请的不是一般的事。

这股浪潮表面上是建议孙翊北进,但实际上是江东大部分臣子在为孙翊规划江东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也是淮泗集团在向孙翊表现他们的政治需求。

战略,一个势力的命脉所在,怎能仅仅依靠权谋来等闲处之。

孙翊运用权谋是可以压制住这股浪潮,但是这股浪潮只是被孙翊压住了,变成了一股藏在海中的暗涌。

假设以后孙翊攻打荆襄不利,这股浪潮就会重新涌现,并且更加势大,可能会对孙翊进行反噬。

权谋心术是一个君主手中的武器,但他是双刃剑,要慎用。

如果偏信权谋的效用的话,看看历史上后期东吴的政局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团乱麻,血淋淋的那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理名言。

但如果不用权谋来处理这事,孙翊一时间又没有好的办法。

因此他对这股浪潮表现得见若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想将这股浪潮冷却一下,冷却虽不是治本之法,但却让他有时间能找一位大才问计。

孙翊前世只是一个大学生,在今世他也只是对军事谋略有天赋,对于政治谋略最多只算中人之资。

因为他虽然聪慧,但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帝王道术教育,这是他目前的一个短板。

不过幸亏,目前有一位深谙帝王之道的大才,而且他也值得孙翊信任。

在孙翊回到吴县的当夜,一辆马车从吴侯府驶出,朝吴县城中的驿馆而去。

孙翊今晚要拜访的,他所认为能解决他目前困惑的大才就是张纮。

张纮是跟随着刘琬的使团一起到吴县的,到了吴县后,张纮并没有住进往日他的府邸中。

在今日孙翊班师时,他也并未在城外迎接的臣子队列之中。

他目前是刘协亲自任命的会稽都尉,名义上还没回归到吴县的政治体制当中。

现在天子使者刘琬尚在,张纮是个爱惜羽毛的人,他不会这么没有分寸。

等刘琬走了,那自然没那么多顾忌了。

只是张纮这样一个爱惜羽毛的人,为了孙家,特别是为了孙翊,羽毛已经掉了不少了。

孙翊从小到大就表现的对武略有天赋,但这不是代表他文采不好,相反的孙翊文采一直不错。

那封毗陵战报就是孙翊亲自写的,虽说不上才华横溢,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但是这时代士人是以经学为本,张纮更是经学大家,身为他嫡传弟子的孙翊自小就有光环在身。

可惜,在经学一道上,孙翊就是怎么教


状态提示:第六十章 东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