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第224章大汉疆域
不已,对种暠临事当机立断的气魄,感到很惭愧,顺帝也嘉奖了他的处事持重。

后来种暠出任益州刺史,他一向意气激昂,喜好立功立事,在任三年,岷山杂居的部落白狼、槃木、唐菆、邛、僰等诸国,全都率部归化。

当时永昌太守刘君世冶炼黄金铸成文蛇,献给大将军梁冀。

种暠闻讯揭发他的行为并将其逮捕,以最快的方法上报朝廷,而二府怕事懦弱,不敢查办。

但大将军梁冀因此忌恨于他,正逢巴郡人服直聚众数百人自称‘天王’,种暠与太守应承出兵讨伐,却以失败告终。

梁冀借机陷害他们,传命想要逮捕种暠和应承,时任太尉的李固上疏力保。

梁太后看了上奏,赦免了种暠和应承的死罪,将二人同时罢了官。

不久之后,凉州羌人发生骚动叛乱,梁太后便再次任命种暠为凉州刺史,上次益州白马羌叛乱,引起连锁反应,种暠就亲自指挥退敌。

刘志曾因此事下诏表彰过他,并延长了他的任期,去年底御史台改组,凉州刺史又改为了州牧。

而且根据这次改组的职责划分,州牧不再负责纠察属官,只负责财政和政务,以及部分军事调动权。

种暠忧心边关,借着年底上书的机会,再一次痛陈利弊,他为人宁折不弯,明知这样会触怒当权者,却仍然义无反顾。

正想着,外面的小黄门进来禀报,太尉黄琼求见。

今日没什么大事,种暠的上疏便是唯一的例外,上次益州和凉州平叛,他的立场就是以抚为主,以战为辅。

黄琼进来的时候,第一眼便看见刘志手里的凉州奏疏,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

“太尉来得正好,种州牧的奏疏,你有什么看法?”

见刘志很大方地向他询问,黄琼自然趁机阐述自己的观念。

“种州牧为人刚直,但激烈太过,把这些胡人看得太重了些。

羌人和鲜卑本就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不过是借此找朝廷要钱要粮的无耻手段罢了,不足为虑。”

这套论调他早就听得两耳起茧了,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黄琼本就担心刘志少年气盛,好大喜功,容易受到开疆扩土的功勋蛊惑,此时见他似乎不以为然,便鼓起三寸不烂之舌,借一步劝说。

“陛下亲政未久,当励精图治,治理民生吏治,这才是大汉立国之本。”

他说的也没错,此言其实是在暗示他立足未稳,不可妄动刀兵,若是穷兵黩武,弄得民不聊生,后果堪虞矣。

刘志只是在试探他的立场,何况种暠的建议他也只是在考虑之中,并没有决定。

如今已经知道了黄琼的想法,更没必要泄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了。

“我只是就事论事,问一问太尉的想法罢了,种暠在凉州的政绩还是不错的,这封奏疏也是出自公心。

只是朝中的事务他不怎么熟悉,然建言献策是臣子本分,用与不用,自有朝廷来商讨。”

说着便随手将手中奏疏扔到了一边,黄琼看了会心一笑,他对种暠的为人十分敬重,原本就没有要深究之意。

刘志的这番话,更是希望他能挡住来自其他朝臣的攻击,毕竟今日的事件,很可能引起朝臣不满,从而弹劾他包藏祸心。

“景仲之为人有目共睹,连先帝都曾盛赞他刚正不阿。”

有黄琼这句话,刘志自然不用再操心,笑了笑便换了话题。

“吏曹那边的工作如何?”

“回陛下,任命事宜才完成十之一二,臣会尽量加快进度。”

这事来得仓促,毕竟腊月中旬才大考完毕,到如今也才正月十六,大过年的,能做到这份上已经很尽责了。

“科举制度颁布已有半月之久,太尉可知各方反应?”

黄琼摇头笑道,“对此事各方有褒有贬,反应不一,但总的来说,还是支持和观望的更多。”

这与刘志私下里收集的信息差不多,可见黄琼对此事十分在意。

东汉晚期世家林立,但彼此之间却不是铁板一块,相互间勾心斗角,拉帮结派,并没有魏晋时期的世家那般权势滔天。

像这次科举制度,反对的主要都是中层世家,他们不像那些顶级世家资源丰富,族中弟子也良莠不齐,所以每年的举荐名额都至关重要。

对那些多如牛毛的小家族来说,他们本来就很难拿到名额,科举制度反而机会更多,自然是利大于弊了。

此次能够顺利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还是靠了以黄琼为首的顶级世家支持,这一点,刘志也心中有数。

“今年的童试和县试,就交给太尉了,希望和去岁相比,能多网罗些人才。”

两人又就今年民生方面的计划,交流了一下意见,总的来说,还是抓紧一切进行春耕,同时各地方官府加紧修复水利设施。

但刘志却不看好今年的年成,毕竟一连十几年都气候古怪,地质灾害频发,不可能刚好到了今年就好了。

尤其是青州等地,刚刚经历了一场天灾**,实在经不起折腾了。

唉,怎么就偏偏穿越到这么个操蛋的时代呢,没有天时地利,他的一切努力都如浮冰聚沙,随时都有可能化为乌有。

君臣两个聊了会儿,刘志又留黄琼用过了晚餐,如今宫中的各种新奇菜式,早已成为各世家跟风追捧的时尚。

可无奈皇帝这边还是屡屡有更新更奇巧的菜式冒出来,让他们应接不暇。

因为炒


状态提示:第224章大汉疆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