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问鼎天下>第550章 一触即发战昆阳

后世刘琮曾对曹操迎奉天子之后,为什么选择许县很是疑惑。许县虽然靠近陈留,但是此地几乎无险可守,导致曹操之后举兵征战时屡屡被人威胁后方。历史上若不是张绣在贾诩的提议下两度降曹,加之刘表始终抱着坐观成败的方针,恐怕在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便会被攻破许县。

不过现在看来,曹操之所以选择许县迎奉天子,原因并不复杂。曹操迎奉天子是在建安元年,南征黄巾军,取得颍川和汝南之后才进行根据地的转移的。彼时曹操的地盘有多大?不过是一个兖州加上半个豫州而已。当时的曹操,主力兵马已经开到豫州。因为在之前攻打吕布受挫时,袁绍已经透露出想兼并曹操的意思,所以曹操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很明确。

首先要和袁绍保持一个安全距离,能够有一个战略纵深。其次,扩张地盘,袁绍那边当时明显是块啃不动的硬骨头。那么根据地继续留在兖州,就显得很不合适了。所以当时曹操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新攻下的豫州西半部选个新的根据地。

而根据地的首要条件,就是能让自己迅速控制住当地事宜。曹操手下最可靠的就是两大集团,一个是起家的亲戚老乡组成的谯沛武人集团,代表人物两夏侯及诸曹;另一个就是强大的颍川谋士集团,代表人物荀彧、荀攸、陈群、钟繇等人。

当时樵沛还不在曹操手里,那么颍川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事实上,后来曹操能放心地亲自率军出征,让荀令君在后方坐镇,靠得也是荀令君在当地卓绝的人望。

而许县从政治上,自西周便作为封国存在,当地人有着先天的忠君爱国的传统。从经济、文化上,则是颍川郡世家大族最为密集且庄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荀家与陈家都位于此地。从地理位置上,许县作为洛阳的东南门户,是穿过杨奉接取汉献帝的最佳地点。

因此,许县是曹操当时手上,唯一同时满足远离袁绍、符合战略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发达、人望安定、易于迎接汉室的地点。毕竟当时刘琮还远远不为人所知,南阳郡对许县的威胁并不十分直接。当时,这几乎是一个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董昭在暗通曹操迎接天子时,直接便表示将地点安排在许县。而曹操阵营,对根据地的问题,也没有产生过争论。

许县对曹操来说,就是当时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然而当刘琮自南阳奋起之后,便立即引起了曹操的警惕,宛城之战又以刘琮获胜告终,使得曹操从此就添了一块心病。在征伐刘备、吕布时刘琮两度兵临许都城下,双方更是围绕叶城展开数次争夺。

曹操在未能控制宛城对襄阳造成威胁的情况下,又未能将南北通道的咽喉叶城控制在手中,再加之刘琮的实力日渐强大,对他来说许都的防御便始终是个很大的问题。

正因为许都无险可守,迫使曹操不得不考虑,若是刘琮率大军北上的话,己方将如何应对?稍有不慎,便会被迫与之在许都附近进行决战。在刘备未除、北方未定,关中诸将态度暧昧不明的时候,这种决战无论胜负,对曹操的打击都是非常巨大,甚至有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单纯从地盘大小来衡量的话,曹操所占据的地盘远不如刘琮多,但无论是兖州还是豫州,乃至徐州、关中等地,历来都是大汉精华之所在。在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口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也使得曹操在拟定再度迁都之时遭到了巨大的阻力。以至于到现在曹操还未下定决心。

毕竟荀、陈等为代表的颍川谋士集团,是很不希望放弃许都,转而北上的。那样的话他们等若失去了雄厚的政治及经济基础,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刘琮看得很清楚,曹操麾下的谋臣武将也并非铁板一块。比如荀彧荀令君和曹操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实际利益,就没有一致过。对于荀彧,后人多评价其对汉室“忠贞守节”。不过在刘琮看来,荀彧也好,荀攸也好,包括陈群以及后来的司马氏,最为关注的是其所属的家族能否在门阀序列中继续保有较高的地位,同时在这个乱世中押对筹码。不要像那些把筹码压在袁绍身上的豪族,官渡之后不是被灭就是被贬。

正如后世的人考公务员都是奔着福利待遇去,谁要是跟你说他为“中华崛起而考公务员”,能把你吓尿了,历史上的名臣心中有“匡扶社稷”的大理想,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注重现实利益的考量。

所以不管荀彧有多尽忠职守,站在皇室的角度,门阀是喝着皇室的血壮大的,而门阀也绝不希望皇室重新坐大。所以只要荀彧代表颍川荀氏,他就必然站在皇室的对立面,无论他内心想法如何。

而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也绝非君臣那么简单,荀彧最早投奔袁绍,到后来转投曹操,并不仅仅因为曹操能力胜过袁绍,而是袁绍起家的班底,以河北的豪强大族为主,即使袁绍获胜,颍川荀氏在门阀中的地位并没有很大的提升,相反可能会被袁绍更为倚仗的河北世家门阀压制,比如袁绍帐下同样出自颍川的郭图、辛评,地位就不如出自河北的审配、田丰。这一点也是袁绍死后,审配、逢纪等人排挤郭图、辛评兄弟的主要原因。

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文士集团把筹码压在曹操身上可谓绝妙好棋。进,作为和“谯沛”曹氏宗亲并为曹操起家两大势力的颍川文士,曹操如果统一北方,则颍川系在门阀中自然


状态提示:第550章 一触即发战昆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