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这才不得不为陈群的手腕感到震惊,他的***手腕,完全的超过了夏王。
陈群打着实施新制的旗号,明目张胆地任人唯亲,而内务部长张昭和夏王相沮授竟然置若罔闻,此事立即刺痛了朝中大臣,特别是门阀士族一系的大臣,于是朝堂上出现了一股辞职热潮。
出乎意外,内阁总理陈群毫不在意,一概批准。只要你愿意走,打个招呼就行,一点挽留的话语都没有。
不过,随即发生的事情,却是让这些大臣们瞪圆了眼睛。
建安二年四月上,朝廷诏告天下,恢复太学,拟定新制,以试经选拔人才,三年一次。但大汉中兴之期,急需贤能之士,故第一次选拔直接征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各类人才齐聚京师,试经(考试)入仕。
一时间,朝野震动。
至此,朝廷不但有完备的学府系统培养人才,更是将民间的儒生也一网打尽,这完全的将门阀士族一系撇在了一边。
这一计,实在是狠毒。
各地儒生贤良蜂拥而至,刚刚恢复的长安太学竟然人满为患。
试经选拔在本朝一直是辅助选拔制度,主要是考儒家经文,考试方法有射策和对策两种。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主要用于太学内部的考试,目的是督促诸生认真读经,明了经义。对策则是根据皇帝或学官提出的重大国政、理论等问题,撰文以对,主要用于朝廷举荐的士人,皇帝和学官考验合格后,就可以授官了。
选拔新制规定,试经考试分三种,分别是行策、试经和律论。这三种考试方法按照难易程度分甲乙丙三科。每科有规定的职官名额。
本朝最初的射策考试根据难易程度,分甲乙两科。王莽时,将两科改为三科,并增加了各科的取官人数。这种考试在王莽篡国之前是一年一试,光武皇帝中兴后恢复甲乙两科,两年一试。不过随着太学规模扩大,儒生增多,考试制度随即开始改动,渐渐也就流于形式,以察举荐士为主了。
五月上,试经考试开始。内阁总理等公卿大臣,许劭、王剪、杨彪等大儒名士齐聚太学,论卷取士。
五月中,第一次考试选拔结束。因为贤能之士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取官人数,朝廷急奏远在西域的夏王,请求增加名额。夏王回旨,不限定人数,有多少取多少,一个不要漏掉。
朝廷取贤良五百四十七人,全部授官。朝廷因门阀士族辞官引起的人才危机立时得到极大改善。
天下士人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准备三年后规模更大的试经选拔。
陈群的试经选拔制度成功了,为朝廷征募了大量优秀的各类型急需人才,但同时也遭到了门阀世家的仇恨。
现在他们明白了,为什么以曾炩为首的北疆政界大佬都在背后支持陈群,因为陈群早就说服了他们,他保证试经考试可以为朝廷征募一批极其出色的人才,他做到了,给了门阀世家们重重一击,将其影响力在朝野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也给危难中的大汉走向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阀世家和朝中遭到排挤的文武大臣们走到了一起,他们正准备联手打击陈群的时候,南方诸侯北伐的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来得非常及时,以致于陈群在总理府振臂欢呼。
去年长安的朝堂危机四伏,今年长安朝堂上的危机更是一触即发,而长安的大汉天子巡视塞外大漠,长安朝廷的擎天柱石大汉夏王曾炩更是在西域誓死鏖战,长安朝廷就象一棵倾覆在即的大树,又像一叶惊涛骇浪中的浮萍,虽然依旧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但这时只要有一点外力,它就会倒下,就会被风浪吞噬。
襄阳人忍不住了,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刘表忍不住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袁术忍不住了,居心叵测意图坐收渔人之利的孙坚忍不住了,一艘艘特使的快船在长江上往来飞驶,一张张慷慨激昂的面孔在襄阳城里进进出出,进攻,北伐,一统社稷……激动的叫喊声响彻了江淮、荆襄,各方势力都在厉兵秣马,北伐的洪流已不可阻挡。
七月上,襄阳的刘表出兵了,文聘、魏延、黄忠等荆州大将率二十万大军杀向了南阳,杀向了汝南。
七月上,扬州的袁术出兵了,他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向徐州和九江郡发起了攻击。
五月上,孙策、孙坚亲自统率江东大军北上西进,二十五万大军分两路杀向益州和庐江郡。
两年光阴,对长安来说,弹指一瞬间,什么事都没做好,时间就没了,但对南方各州郡来说,却是漫长的两年,他们在这两年中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恢复元气,扩军备战,时时刻刻提防着北疆军呼啸而下。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向强大的敌人发起了反攻。
然而,正如徐庶在麒麟殿军议上所说,自曹***弃暗投明后,天下再无雄主,刘表、孙坚、袁术之辈威望不足,谁都无法驾驭各路诸侯,败亡不过是迟早之事。
诸葛亮这个神一般算计的人物突然崛起,刘表十万大军尚未和北疆军照面,就已经伤筋动骨,毫无战意,南阳战场意外平定。
袁术在关羽面前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