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换个思路。
少时读书,夫子讲:简言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我对这话印象很深。
中国地大,讲的是根基,名山大川,不胜数,东西南北经纬度的大跨步,造就的不仅仅是多样的气候,说的也是你我脚下的生养之地,中国的历史很长,长到一河一山、一城一府、一丘一土、一草一木,皆成了有故事的所在(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好莱坞喜欢拍科幻片,而国人热衷于历史剧的原因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家讲,俗家也是讲的。前日里,看到网上有大神以现有中国之版图,彩画出了历朝历代之疆土范围,令人叹服。
中国物博,讲的是产出,几千年文明孕育出的文字典籍史,佐证了物博之名,博物馆的老物件、秦砖汉瓦,我们且不谈,想想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南腔北调、八大菜系,这每一方都是史诗级的存在,也是我之国人引以为傲抑或在国外之地立足生根的本事所在,更别说在国内了,当然了,我还是喜欢舌尖上的中国,吃货的世界,你不懂。
中国人多,人名多,名人也多,干什么都有大师级的存在,文臣武将、草寇绿莽、文人雅士,三百六十行就有三百六十位祖师爷,先辈们为我们留下海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国人讲不忘本,立个祠、修个碑、建个楼,那是应该的,于是,大量的景致,就等着我辈去瞻仰,去怀念,去学习,去.旅游。
按古书上讲,第一个搞旅游出名的,叫徐霞客,想想这位老前辈,脚下笔尖的造诣,字里行间的神韵都远非你们等凡人能从旅游点的门票和纪念品上领悟的。
国人之旅游,早已泛泛无味。
早年间,是这么形容国人旅游的: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点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
不想这一评语,延续至今,依然刻画的惟妙惟肖,不,唯庙唯笑。
掐指一算,五一第二天,在外驴行的兄弟们,是否顺意?
其实,
国人之于旅游,是喜欢的,只是太多的生存压力在刻意的扩大,当生活被解释为生存,旅游只能被视为消遣,消遣却只能是闲暇之余的节目,我们都.太忙了,谁之过?
国人之于旅游,是积极的,只是这种积极更多的表现于接待方,大兴土木的积极,景点划分的积极,添油加醋的积极,无中生有的积极,观景如镜中水月,正名如摘金夺银,谁之过?
国人之于旅游,是无奈的,抛开前两条,还有两样东西彻底毁了大多数国人的兴致,一个叫“到此一游”,一个叫“黄金周”,有位大学的外教朋友,告诉我,去梵蒂冈旅游,有些地方是禁止拍照的,但神奇的中国游客却人人都能有所斩获!我告诉他,我们可以提高修养,提高素质,管住手脚,管住杂物,但……我们真能拥有个想走就走的旅行么?你能!我.不能,谁之过?
前日里,再读鲁迅先生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写的真好。
2015。05。02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