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古今异事>神奇的五华山(一)
p>

根据何麒作《记》原文,改写如下:

“单传阁”是五华山隐静寺为了专门供奉历代佛祖而建筑的寺庙,何麒在《重建单传阁记》里说:自佛祖释迦牟尼传至金色陀头大迦叶为第一祖,至萨提达摩为西天第二十八祖,而东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东震旦)谓之初祖;慧能大师继(宏)忍而为第三十三祖,而东震旦谓之第六祖;六祖之后,衣钵不传,即没有直接传接下来,然而,佛法仍然传之于天下。百丈大智禅师建立了隐静禅林,使三十四祖心印单传;迄今不绝,是谓第三十五祖。第一至三十五祖法名排列清楚,传承井然。自遭兵燹(战乱当中遭了兵火——什么时间?)后,妙义禅师恭公,以禅教宗义大力扫旧图新,建筑寺庙房屋数百间,创建“杰阁”于佛殿之前,重檐曲槛列坐三十五祖,遂以“单传阁”命名之。这样的列祖之阁,是隐静寺的独创,别的地方是没有的。

第三十六祖,东震旦第九祖,妙义禅师恭公当虚席以待之(写此文时,他还健在)。

记中还说,“隐静寺确实是杯渡尊者的道场,是江左大“迦蓝”(寺院)也。”因为世上都颂扬杯渡禅师是佛教的着名传道者,因此各地寺庙都有“杯渡禅师所建”的说法,我们从这个《记》里,可以清楚地知道,说五华山隐静寺是杯渡的道场,真正名不虚传。这里也更加彰显了隐静寺是“江东第二禅林”的凸显地位,同时还强调了杯渡的无量功德。

由于历史的原”与“单传阁”如今都不存在了。

何麒所记三十六祖是:

印度印度祖别祖别

祖别名称祖别名称印度中国名称印度中国名称

一大迦叶十一那夜奢二一婆修盘头三一四道信大师

二阿难十二马鸣大士二二摩拿罗三二五宏忍大师

三商那和修十三迦毗摩罗二三鹤勒那三三六慧能大师

四优婆鞠多十四龙树尊者二四狮子尊者三四七百丈大智

五提多迦十五迦那提婆二五婆舍斯多三五八心印

六弥遮迦十六罗睺薅?二六不如密多三六九恭公(待)

七安须密十七僧迦难提二七盘若多罗

八佛陀难十八迦那舍多二八一萨提达摩

九驮密多十九鸠摩罗多二九二慧可大师

十胁尊者二十阇苟?三十三僧灿大师

注:印度的第二十八祖,是中国的第一祖:萨提达摩。

地藏王菩萨的资料

地藏王的名字叫金乔觉,俗名叫金守忠。根据唐代费冠卿《九华山创建化城寺记》碑文和《走近九华胜境》一书记载,这个星罗国(今日朝鲜)圣德王金光兴的的长子,生得十分英武:“项耸奇骨,身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十八岁时即被他父王金光兴派遣到唐朝京都长安当宿卫。玄宗李隆基见了他龙心大悦,特地“赐宝帛以宠之”。

开元五年,即公元717年,21岁的金守忠受他母亲的急招,回到了新罗国,第二年即瞒着父母来到釜山,隐姓埋名,拜师出家。走上了一条昔日释迦牟尼、达摩,和后来传说的中国顺治皇帝所走的道路。公元719年他渡海来到中国,求法修行。先后到过中国许多地方,最后在九华山的一个山洞里单独开辟了一个无限寂寞的“丛林道场”。当时世人都没有在意他。

公元756年,是唐至德元年。这年秋天,青阳县的一个叫做诸葛节的乡绅,与几位朋友登山秋游,在东岩石壁下的一个石洞中,发现年已花甲的金守忠和尚。他正闭着双眼,坐禅入定着。他的旁边,坏掉一只脚的锅里,只有白土和极少的米,他就是煮这东西当饭吃。大家见这和尚苦苦修行,竟苦到了这样的程度,都感动得拜倒在地上而哭泣。这个消息传开后,青阳县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买下了一块山地,砍伐山上木材,建筑房子,很快便营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寺庙,取名叫“化城寺”。寺造好后,大家请金和尚担任主持。

苦行僧金守忠的事迹很快到了京城,打动了迷恋佛教却不愿出家的肃宗皇帝(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李亨)。于是一颗“九龙背纽”金印在公元757年颁敕下来。在皇帝的作用下,金守忠的法号“金乔觉”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这期间,金乔觉的两位舅舅昭普和昭佑奉着姐姐之命,前来劝说外甥回家,结果劝人离开者反而被人劝留了下来。他们也留在九华山修行终身,终于成了正果,是为“二圣殿”的由来。

仔细观察二圣的塑像,还可以看到这两位圣者穿着中国唐朝时期星罗国的官服。可是金乔觉身边的一个小僧,却熬不住寂寞,决意还俗回家。金乔觉知道了后,为他收拾行李,亲自送他下山去,并且口吟《送童子下山》七律诗一首。这首诗收入了《全唐诗》中。诗的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就底休照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需频下旧,老僧相伴有云霞。”

金乔觉还有一首七律也收入了《全唐诗》中,讲的是他抛弃荣华富贵、化缘求米的事,诗名就叫做《酬慧米》:“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自是酋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他语,昨人送米续晨炊。而今飨食黄金饭,腹饱忘记前日饥。”唐建中元年,即公元780年,池州太守张岩崇仰金乔觉的高风,“施舍甚厚”,一时应


状态提示:神奇的五华山(一)--第8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