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久保利通的死,让政府官员们一片悲声,尤其是与大久保从幕末时期就并肩奋斗的木户孝允,因悲痛过度而病倒,政府内威望最高的维新三杰,只剩下了西乡隆盛。
“铁腕宰相”死了,西乡又拥有强大的民意支持,甚至连天皇也对其抱有同情和理解,现在已经无人可以阻止日本走向战争之路了。
4月28日,在激进派的一再劝说下,明治天皇发布了一道御敕,否决了《清日北京专约》草案,并命令伊藤使团立即回国。
御敕中还声称“帝国不欲与清国开战,亦非要占据台湾,但渔民被杀于台南,商户受害于台北,帝国尊严一再受辱,而清国政府推脱敷衍,不愿惩办凶顽之地方官员,因此帝国亦不能限制忠勇之义士采取断然举措,以维护国际间公平正义、亚细亚之和平稳定……”
消息传到了北京,伊藤博文的情绪十分复杂,他本来是奉大久保利通之命来谈和平的,但斯人已逝,国内也已经准备开打了,痛苦、悲愤、焦虑下,只能怏怏回国。
此时的李鸿章十分为难,日本已经明言不与清国开战,是让“忠勇义士”去“惩办凶顽之地方官员”,定下框架就是日本地方武装(武士集团)对抗清朝地方官员,这是地方自行发生的冲突,日本政府概不负责。
而西太后巴不得息事宁人,让李鸿章“调和鼎鼐,勿生是非”,显然也是定下了基调,让夏云桐自己“私了”的意思。
而且夏云桐不听话也让李鸿章极为厌恶,很后悔招其为婿,私心里觉得让日本人教训教训也无不可。
但台湾毕竟是中国领土,夏云桐还是大清臣子,朝廷总不能不表态,李鸿章只好照会日本公使柳原前光呼吁克制。
就在这几天,周懋琦方面似乎也得到了一些消息,或者是得到了一些指示,在4月底封锁了与淡水厅的陆路通道,除了政府公文和外交信函,其余人和物都不得通过,贸易全部暂停。
海路本已经被日本封锁,现在又无法从陆路通过安平港进行转运,淡水厅真的成了“孤岛”了。
5月1日,夏云桐知道了这一切,只能下令猫狸山的关卡也加紧盘查。
此时他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日本要进攻台湾,清廷却有点严守中立的意思,倒很像前世的日俄战争,两国在中国东北大战,清廷却呼吁双方克制,连谴责一下都不敢。
前世今生,荒唐得很相像,也罢,本来就不指望什么,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5月2日,夏云桐发布公告《告台湾同胞书》。
“清廷已经抛弃了我们,不要指望懦弱无能的政府,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现在任何口号都是空谈,只有铁和血才能保卫自己,必须考我们的枪炮和生命,保卫我们的土地和家人”。
他向全体汉民宣布,“自卫反击战”开始了!
身为陆军元帅的西乡隆盛,迫不及待地要为武士们争取出兵的权力,他完全抛开了番地事务局的限制,为集结在鹿儿岛的武士大军租用轮船,调配物质,甚至想为其补充武器弹药。
与普通的印象不同,武士集团并非一成不变的死脑筋,只知道使用刀剑,倒幕的萨摩藩西化程度就很高,西乡隆盛更是主张“枪炮为主,刀剑为辅”,因此要加强武士集团的战斗力,获得新式武器是重中之重。
之前的幕府和诸藩大名,都自制或进口了大量枪支,从老旧的火绳枪到最新式的洋枪,五花八门,总数达数百万之多。
比如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60多万退役的恩菲尔德枪有五分之一廉价卖给了日本。
维新之后,日本政府还无法生产先进的制式步.枪,也没钱大规模进口新枪,就从原来的库存里挑选了四种洋枪作为制式武器,分别是英国的恩菲尔德,这是英国1853年的产品,还是前膛装药,各方面性能都较为落后。
另外还有恩菲尔德的改进型施耐德、法国的夏斯波、德国的德雷瑟。
日本政府军一部分使用施耐德,一部分使用恩菲尔德。
至于夏斯波和德雷瑟,是普法战争时期双方的主力枪种,较为先进,但数量有限,只配备给近卫旅团。
火炮方面主要是法国制造的四斤山炮,戊辰战争时倒幕军和幕府军就是用此炮对轰。
这是一种轻便的野战炮,全重不过218公斤,可以用马匹快速拖曳,口径86.5,是陆军的主力装备。
普法战争之后,日本政府敏锐意识到德国火炮的优势,特意进口了一批新式的克虏伯70野战炮,专门配给近卫旅团。
西乡隆盛想把政府军的枪炮调拨给武士军,但这触及到了政府的底线,岩仓具视、大隈重信、三条实美等元老重臣,继承了大久保利通的遗志,坚决反对国家被武士集团掌控,甚至连木户孝允也抱病加入,尤其是得到了陆军卿山县有朋的支持。
激烈争执之下,最后天皇出面干预,双方才达成妥协:
武士军团可以获得两万支恩菲尔德枪,还有一批伯克式和布朗贝斯式燧发枪;
火炮则是少量法国制的四斤山炮,以及一批库存的国产铁炮。
这些铁炮大都是维新之前,幕府和诸藩自制的前装滑膛式火炮,其威力与射程与进口火炮不可同日而语。
在具体行动上,西乡隆盛拒绝与陆军合作,只要求海军护航。
明治政府实行征兵制,军队主体是农民子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