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新中华1873>第五十二章 好戏上演

经过一番紧张的运作,西乡隆盛将整个军团编为八番联队:

一番为西乡的警卫联队;

二番指挥长为筱原国干;

三番指挥长为村田新八;

四番指挥长为永山弥一郎;

五番指挥长为桐野利秋;

六番指挥长为池上四郎;

七番指挥长为兜玉强之助;

八番指挥长为越山休藏。

每番各有十个大队,五千兵力,总兵力为四万人,后续到来的武士在鹿儿岛训练待命,由岛津久光指挥,以备调用。

在武士军团这八个联队中,一番、二番和七番总共一万五千武士,几乎清一色由本地的萨摩藩士组成,两万五千支步枪中超过一半,包括所有的四斤炮,都配备给了这三大联队,其战斗力最为强悍,算得上是西乡隆盛的“嫡系部队”。

其余联队则是以燧发枪和铁炮为主要装备,有的甚至仅使用武士刀。

5月6日,鹿儿岛鹤丸城,武士军团召开军事会议。

西乡隆盛的另一个弟弟西乡小兵卫提出:从之前的情报看,淡水厅有数千装备精良的地方部队,不如分兵一路进攻台湾西南的安平港,占领府城,对淡水厅形成夹击之势。

这个提议立即被西乡隆盛否决,他精通战略,知道要分化敌人,现在主要的目标是夏云桐这个奸贼,如果进攻府城,会迫使清廷加入,局势会变得复杂。

而且天皇御敕明言非与清国开战,只问罪于夏云桐,进攻府城显然有违“圣命”。

西乡小兵卫又提出,此时在台南的西乡从道补给困难,或可派兵与其会师。

这次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武士们被压抑得太久,现在正要大展拳脚,又岂能与那些“农民兵”为伍?

打下台湾算谁的功劳?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由西乡隆盛拍板决定,以五番与七番两个联队为先锋,正面冲击淡水厅,寻找突破口,再以主力攻入,横扫台北,血洗山河,一洗多年来的郁积之气。

计划已定,武士们士气高昂,西乡夸口道:“王师一到,莫不闻檄而定,半月之内就能将奸贼夏云桐献于天皇阙下。休养一番后便攻略全台湾,随后便大举征韩、伐清,不出三年就能奉天皇陛下于北京城,方显我平生之志。”

5月11日,九州鹿儿岛港,武士军团的先锋军,五番和七番两个联队上万兵力,正在列队登船,旌旗如林。

武士军团的服装与政府军有着显著的区别,此时的陆军军服仿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的式样,一身的深蓝色。

而武士们扎着绑腿,宽大的裤子有点像裙子,上身还穿着披风样的外套。

精锐的七番联队的武士人人腰里别刀,肩上还背着步枪;而五番则明显待遇不同,由于枪支不足,一多半武士只能担任“拔刀队”的角色,专门进行近战。

眼看着风云变色,士气如虹,西乡隆盛不禁心潮起伏,吟诗铭志: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战争阴云笼罩着台海,中日两国不用说都绷紧了神经,甚至西方列强也高度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世界主要媒体都派来记者做专门的报道。

英国的《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法国的《费加罗报》;美国的《圣路易通讯报》和《纽约论坛报》;德国的《福斯新闻》和《北德意志汇报》等等,纷纷在上海、香港,甚至在沪尾港就近设点,实时报道。

仿佛一场好们都已迫不及待进场了。

此时的淡水厅也正做着最后的准备,数十万汉民自愿进行义务劳动,加修、加固防御工事。尤其是基隆城的居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撤往后方,这笔账要记在侵略者的头上,总有一天要加倍奉还。

谢家福组织了抢修队,保障邮电通信的畅通;

袁世凯指挥着军法处仔细地筛查,确保无日本间谍容身之地;

张謇、沈云霈和许鼎霖则尽力维持各行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此时军械局下辖的工厂昼夜轮班,地雷的产量达到每天七百多颗,月眉山和基隆岭的前沿也得以埋设了地雷阵。

埋雷也很有讲究:月眉山前面的丛林埋设少量地雷,搭配以班为单位的狙击部队,目的是骚扰敌军;

在丛林与月眉山之间的数公里开阔地上,密集埋设了数万枚普通反步兵地雷;

而数百枚威力巨大的拉发式跳雷,分散埋设在距离月眉山的山坡上,这样守军可以通过拉动导火索,来选择最佳的触发时机,同时能以火力阻止敌军排雷。

夏云桐还最后确定了军事部署,义勇军第一团驻守沪尾,第二团防御基隆,第三团在月眉山待命,他自己带着警卫营驻扎竹堑城,而第四、第五团则继续潜伏于七星山。

战争一定会很艰苦,这是最后的王牌,不到最艰难时刻不能掀开“黑幕”。

5月10日,夏云桐收到了沈葆桢发来的电报,电报饱含期许,认为他将富国强兵的主张落到了实处,尤其是为军民建立中心思想,足可为全中国的借鉴。

这让夏云桐非常高兴,不仅仅是因为沈葆桢表扬他,而是其字里行间对夏云桐淡化满清皇权,强调大汉民族主义的政治路线,隐隐有鼓励之意,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前世清朝号称有四大水师,其中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此时还未出现,广东水师大都


状态提示:第五十二章 好戏上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