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的2月10日是个难得的好天气,云淡风轻,冬日的暖阳和煦的照在中西女熟的校园里。两片草坪上三三两两的布满了各个年纪的女孩子们,她们的穿着打扮都很平凡,上身袄下身裙,脚上穿着绣花布鞋,头上绑着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跟这个时代普通的中国女孩相比并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后世里提起中西女中言必谈及的那条号称“熏青豆”的墨绿色丝棉质地旗袍校服,实际上是1924年起国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收回教育权与去宗教化运动,政府要求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而立案注册的条件之一就是统一的校服。可以说,这条旗袍其实跟所谓的情调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女孩子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散着身上的气味。
女熟虽然标榜自己为美式贵族学校,但饮食却十分的中国化,八人一张桌,一个铜元的煮青菜一大盘,一个铜元的豆腐豆芽之类,两个铜元的“东洋鱼”一块。所谓东洋鱼,此时又被称为萨门鱼,是一种红色的海产鱼干,由日本运来,因此被称为东洋鱼。这种鱼后来有了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三文鱼,几乎是每个寿司店的必备食材。不过在这个年代,除非是正好住在产地附近,其他人是没有福气吃到生鱼片的,只能腌成鱼干来吃,因其价廉味咸耐食,颇受急需蛋白质的上海家庭欢迎。
为了应付学校里的饭菜,几乎每个女孩子都会从家里带点菜来。然而为期两个礼拜的寄宿生活,即便是在冬季里也很难找到能维持这么长时间不会腐败变质的食材,于是乎,能长久存放的家制豆酱差不多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由于原料家家不同,故而味道人人各异,第一天上桌时分发给同桌每人一匙便成了一种传统。
昨天是开学典礼举行了丰盛的晚宴不能算,今天才是正式的第一餐。每个女孩子都吃饱了一肚皮的各色豆酱,活像一条条浸在酱缸里三蒸九晒的东洋鱼,不散散味道,自己恐怕都吃不消。
随着阵阵上课钟声响起,草坪上的女学生纷纷挟起书本、讲义,朝着草坪西端的教学楼行色匆匆的赶去。这其中却有一群女孩子走得分外悠闲,与周围人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全部由高年级学生组成,虽非来自同一个年级,但至少都是在学校里混了六年以上的老油条了。
作为喜欢拉帮结派的女生组成的学校,中西女熟自然也不能免俗,总有几个喜欢“拉朋友”的热心人。所谓“拉朋友”就是把几个不同班次的同学,设法拉在一起,这跟后世里拉人进朋友圈差不多一个意思。拉朋友自然要有“因头”,在这个年月,也无非是大家一道散个步——行话叫“跑路”,然后到圣诞节、生日时互赠小礼物。
这帮女孩子正在讨论的话题是关于那门刚开设没多久的化学课。化学是十年级的课程,中西女熟最初的设定是八年制学校,压根就没有化学这门课。化学课是直到去年学校改为十年制后才加入的。
“去年裘师姐差点就因为化学课没有毕业呢。”
“哈哈,要是那样才滑稽呢,一个毕业生都没有,不是被剃光头了吗?密斯连要跳脚的。”
密斯连就是连吉生。此时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一般都会给自己取个中国名字,连吉生就是理查森给自己取的中文名,而不是她姓氏的音译。此外,学校此时的教职人员多是些把终身献给上帝的老姑娘,因此学生对老师的称呼一般都是“密斯某”。
“所以啊,幸亏去年只有裘师姐一个毕业生,否则的话不是要有人毕不了业了吗?这多丢面子。”
“哎呀,今年我们这一届有七个人,这下日子要不好过了。真希望新的老师分数能够打得松一些,听不懂的时候也不要凶我们。哎,我就是这样的脾气,老师一凶,这门课我就学不好了。”
“那是去年的化学老师有问题,看她长得样子,活像个中世纪的老巫婆,能教的好才怪。”
“教得好坏跟相貌有什么关系?”
“看她那双手乌鸡一样,伸出来还以为要把你抓去炼药呢,吓也吓死了,还怎么学?鼻子又是鹰钩的,要是戴上一顶尖帽子的话,恐怕就能骑上扫帚飞了。”
“朱金凤,就数你这张嘴最阴损,人家就是长得稍微瘦了点,哪有你说的这样。裘师姐说她脾气还是不错的,问她什么都很耐心的解答,只是要求严格了一点。”
“听说今年新来的是一位密斯脱?哈哈,还是师姐们有福,不知道等到明年我们上课时,又要换上谁了。”
等走到教学楼台阶前的时候,话题终于换到了新来的老师头上。
“且,”讲话最多的那位名叫朱金凤的女孩子嗤之以鼻,“就算是男的又怎么样,还不是一个老头子。比起老头子,还是老太婆好打交道一点。至少挨骂的时候还能撒撒娇,跟老头子撒娇,哎呦,我一想到这个,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这个女孩是这群学生中看起来年龄最大的一个,之所以看起来最大,是因为她的胸脯最大,即使以这个年代宽松担即便是罩着冬季厚厚的棉袄,还是无法遮掩住她胸前的那条曲线,跟她比起来其他的女孩子简直连一丝起伏都看不到。
“轻狂!”身后冷不丁传来一声呵斥。
众人回头一看原来是教国文的许先生。只是这位老先生虽然发出了呵斥声,眼睛却看也不往朱金凤那里看,似乎是怕了她胸口那一对紧绷绷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