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泄的差不多,大家终于开始聊点其他的东西。但时间不早了,所以没多久几个人就纷纷睡下。
一夜无话,第二天周方远起了个大早,去压力井旁边打水洗了把脸,返回来的时候,黄小厨已经有开火准备做饭了。
早饭更加简单,小米粥加肉包子,包子是从小镇买来的。也没人挑好吃不好吃,四个人围桌在小桌子前,喝一口粥,吃一口包子,就一口咸菜,也算是有滋有味。
吃完饭,周方远就该离开了,因为第二期的嘉宾马上就要打电话了。
和何老师黄小厨他们告了别,周方远坐上节目录提供的汽车,离开了蘑菇屋。
但是他并没有直接离开京城,而是扭头就进入了另一个录影棚,是的,这是远方传媒今年新开的第二个节目——《今晚脱口秀》。
脱口秀,算是真人秀的一种吧。
这种节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咖啡吧集会,当时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算是脱口秀的雏形。然而,脱口秀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米国。、
20世纪,随着广播的产生以及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越来越多人将兴趣投之于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介进行讨论,这也催化了脱口秀的诞生。与今天不同的是,那时的脱口秀大多是一言堂,即一位专家向听众发表观点,而没有听众的参与。从1933年开始,许多新的脱口秀形式出现,观众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而同时,脱口秀的关注点经常被放在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上。
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脱口秀成为一大时尚,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在米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的40。脱口秀也成为一种记录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节目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在广播脱口秀中,政治方面的节目大多数代表了保守派的观点,为米国风云变换的社会增加了些许不稳定因素,甚至在克林顿时代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日间的电视脱口秀节目热衷于揭露隐私,被称为“电视垃圾”,为许多人所反感。
当然,更多人还是喜爱这种节目,所以脱口秀在米国,发展规模极大。
在国内的话,这一世才零六年,而且今晚脱口秀也不是主创,只能是形式上有些创新,但模式上几乎没什么变化。脱口秀这种节目,其实你仔细想想,和单口相声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可以是一个主持人在台上说,也可以邀请一些嘉宾。如果是只有一个主持人的话,是不是就和单口相声一样了?要这么说,那脱口秀在国内就更早了,最起码其中的一种模式,在国内是非常早就出现的。
所以这里就不说这一世了,就说前世吧,前世截止到周方远重生前,脱口秀这一类节目的发展,一直也只能说是一般。
尤其是在电视方面,发展的是真的不行。
电视端脱口秀节目频频夭折,网综脱口秀渐渐回暖,这其中还有个关键问题在于“网感”。记者发现,脱口秀本身就是一个娱乐性极强的节目类型,这就需要从题材到话题,从嘉宾到内容都具备我们常常说到的“网感”,更符合年轻受众的胃口。从这一点来看,网络环境显然比电视端更适合脱口秀节目类型的生长。
而且脱口秀节目本身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说和写人才断档、尽管《吐槽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打开了脱口秀进入国内市场的大门,但人才断档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其中包括说和写两部分的人才。
先说“说”的人才,娱乐圈从来不缺能歌善舞会表演的明星,唯独提到“说”,能说又会说的艺人并不多,像大鹏、自健这种独当一面撑起一档节目的人才更寥寥无几。在这一点上,《奇葩说》选择用衍生节目选拔人才,《吐槽大会》则打出了群星战术,每期邀请好几位明星嘉宾一同登台。
说到“写”的人才,对于脱口秀节目而言,更稀缺的人才在于写手、编剧团队,可能更多的节目将成本放在艺人身上,这个倾向越来越重,但最开始难道就不应该将重心放在编剧团队上吗?这是脱口秀节目的核心所在呀。你邀请明星,邀请这个,邀请那个,是,吸引关注,吸引观众,但是吸引来之后呢?难道就只看明星的脸吗?难道就只凭着几个明星在台上嘻嘻哈哈就能吸引了观众吗?
能被吸引的,最多是一部分铁粉,真正普通的路人粉,才懒得看着一帮明星发傻。
所以绝大多数的观众,看节目,主要看的还是内容。内容做得好,如果再能有几个明星的话,那就更好了,但实在不行,明星少点也可以接受。反过来呢?什么内容都没用,光是一堆明星,那和那些年的“流量电影”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和重生前那些年的春晚有什么区别?那不也是明星扎堆吗?结果呢?网络上的骂声是一年高过一年。
看看吧,连春晚都扛不住了,一个普通的节目,那还不得只被骂死?
所以说的人才重要,写的人才更重要,但双方都不能缺少,这是当时国内脱口秀的一大缺陷。
还有就是同质化现象严重。
语言类节目“受宠”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刚刚兴起的脱口秀节目类型。比如《苗阜秀》和《金星秀》,从节目类型到环节设置,甚至连节目的id台词和“助理”的人设都被网友指出极为相似。实际上,无论